全部服务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综合百科

祭灶的由来及风俗

发布时间:2023-08-18 17:59:39 | 浏览量:

1、祭灶是为了祭拜灶神而来的。祭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被称为小年、灶王节。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,灶君、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,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,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,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。祭灶节的习俗有大扫除、沐浴理发、吃饺子、吃灶糖等。

2、祭灶节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被称为小年、谢节、灶王节。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“送神”,琉球语称为“御愿解”。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,灶君、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,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,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,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。

延伸阅读

小年旺运祭灶神的来源和讲究,虔诚供奉就对了

小年的到来意味着大家都进入了忙碌的年货准备时间,年味也越发浓厚。但这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日子,因为各地风俗不同,小年的时间也是有些区别的。北方的小年为腊月二十三,而南方的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,除了时间不同,有些习俗倒是在哪都有,像是送灶神这类的活动。小年旺运送灶神的来源和讲究是什么?

小年也被称作是“灶王节”、“祭灶节”,是农历新年前最为重要的一天了。很多地方有着扫屋舍,吃糖瓜,贴窗花等习俗,而祭灶更是不可遗忘的一步,这一活动的开始大致是在先秦时期。一般情况下,大家会将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等物品摆放于供桌之上,然后在吃饭之前遵守祭拜灶神、烧轿马、敬酒的步骤,之后再是换灶神画像,最后一步就是要祭祀祖先。这时候需要格外注意的是,祭灶的时候一般男生不能拜月,而女生则不能祭灶,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。

而关于祭灶的来源,大致有这么两个主要的说法,其中之一还要从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故事开始说起。

相传古代有一男子在娶妻之后,仍旧迷恋于在外花天酒地,一直到家产耗尽,无从立足,因而只能依靠乞讨过生活。而某一天,他乞讨到了前妻面前,但却遭到了狠狠的羞辱,而这男子因为过不去而选择钻进灶台自杀。天上的玉帝知晓之后有些动容,认为改给个改过的机会,因而封他为灶王,让其在小年时汇报民间的生活,并依此定断赏罚。而百姓因此便觉得需要“贿赂”灶王,所以在小年会用各种美食祭拜,也达到送灶神的目的。

而另一个说法则来源于《搜神记》中的一则故事,相传汉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男子,他从小以孝顺、仁厚在当地很是出名,一直为人称道。而在小年这一天,该人在自家厨房意外见到了灶神显性,继而他将家中圈养的黄羊给杀了供奉给灶神,这一行为对灶神很受用,所以在之后,该男子开始接连走上好运,发展也越来越好,甚至能够恩荫三代。也是在此之后,民间对此深信不疑,都效仿该男子的行为,在小年这一天为灶神准备好各种当地美食,希望借此能得到庇护。

小年旺运祭灶神的来源和讲究就是如此,虽然难以去考究其真实性,但这一习俗长久的沿袭下来,早已成为不可取代的行为之一。因而对此,我们大致只要抱着虔诚的态度,按照风俗去做就对了。

春节习俗之各地祭灶风俗盘点

祭灶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存在,当然一些少数民族如西藏、新疆、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,是不祭灶的,但会以另外的方式进行。 在过去,祭灶是马虎不得的,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你家告黑状,那一年的运气就惨了。所以,家家都很重视,希望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,以各种方式贿赂灶神,给他饯行西去。 一般来说,各地以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为多,也有少数地方是二十五。 如北京:二十三日“祀灶”《北京岁华记》;广东番禺:二十三日“小除”,祭灶以花豆洒屋(同治《番禺县志》);广西新宁:二十四日,夜备香烛送灶神,俗谓之小年(光绪《新宁县志》);江苏泗阳:二十三祭灶,也有二十四(民国《泗阳县志》) 到底哪一天过祭灶,是的讲究的。一般来说是“金三银四”,也有“官三民四”、“兵三民四”。 二十五也有的,但在我的老家苏北泗阳(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这样),如果说某家二十五过祭灶是骂人的——“金三银四,王八蛋二十五”。不过,在东南沿海有的真就是二十五过祭灶,如福建便有二十五过祭灶的风水,即所谓“官三民四家五”。福建的龙泉:祀灶,腊月二十五日薄暮“祀灶”,是日午时以先神(乾隆《龙泉县志》)。 祭灶所用祭品,花样很多,但离不了甜品,一般是糖饼、糕点。 江苏南京:二十四日用灶糖“祀灶”。《金陵赋》注:吾乡腊月二十三日“祀灶”。以饧胶牙为黄白金式,命日‘灶糖”,荐诸槃中,放爆仗,具刍豆,谓之‘送灶”;至‘除夕”则谓之“接灶”)(正德《江宁县志》)。 河北一些地方:“祭灶”,十二月二十三日,为祭灶日,相传是晚灶君上天朝玉皇,报告人家一年之善恶,以凭赏罚。故各家于是晚供灶君以糖饼、糖瓜(民国《万全县志》)。 内蒙古归绥:二十三日,“祭灶”,以糖饧弥神口,焚之,愿其上天言好事也。(民国《归绥县志》) 黑龙江呼兰:二十三日,俗曰“小年”,以皂(灶)糖“祀皂(灶)”。 (民国《呼兰县志》) 天津:二十三或二十四,送备糕饴“祀灶”(乾隆《天津县志》)。 四川成都:二十四日,扫舍宇,沿街鬻灶神、灶马及灶糖“祀灶神”,有于前一夕者。前后数日内,人家以米粉和糖,木盒范成饼,用小铁锥击之,曰:“打米酥”,比户皆然,声震闾巷。此风相沿最久(嘉庆《华阳县志》). 陕西咸阳:二十三,或二十四晚,以圆饼、饴糖献厨内,梦纸印灶神像,谓之送灶(民国《重修咸阳县志》). 有的地方除了用糖饼,还用糖枣一类的实物,或将祭品做成瓜状,这在北方为多。《日下旧闻考》便记载,以糖剂饼、黍糕、枣,栗、胡桃、炒豆,祀灶君,以槽草秣灶君马。 山东章丘:二十三日,夜以糖瓜、糖枣之属祀灶,曰“醉司命”,俗呼为“小年下”。(道光《章丘县志》) 陕西蒲城:二十四日“祭灶”,制糖如瓜状献之(光绪《蒲城县新志》)。 有用橘、甘蔗一类的果品,这在南方常见,可能是就地利用了,当地的灶神也入乡随俗,对果品有兴趣了。 云南霑益州:二十四日,夜以花果、糖饼“祀灶”。(光绪《霑益州志》) 上海:二十四日送灶。用酒、果、粉圆,又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,用饴胶牙(俗为“元宝形”,名“廿四糖”)(同治《上海县志》) 广东佛山:二十三日“小除”祀灶,以金橘、糖豆为献(乾隆《佛山忠义乡志》)。 广东归善:十二月‘祀灶”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,俗言兵三民四,祀用红菜菔及果品。以甘蔗二茎置灶间,云是灶神天梯,“元旦”始去之(乾隆《归善县志》)。 海南琼台:腊月二十四日,以竹枝扫层尘,换炉灰。夜具酒果,送灶君朝帝。(正德《琼州志》 还有的地方会用蔬菜、花果什么的。 浙江杭州:二十四日‘祀灶”,不以穷富皆备蔬食、花饧、米饵及烧替代。(《武林旧事》参《梦梁录》。)此日,市间及街房叫卖五色米食、花果、胶牙饧、箕豆,叫声鼎沸(《梦梁录》) 有的地方会杀公鸡或猪,用之肉以祭灶。 陕西富平:二十四日,以鸡“祀灶”,曰灶朝天(乾隆《富平县志》)。 陕西汉中南郑:二十三日“祀灶”,祭以饼、饴、雄鸡,妇女尤虔,以灶神将更代报一家善恶于上苍也。事虽无稽,亦足以警过。(民国《续修南郑县志》) 宁夏:二十三日,以鸡、酒、饼、饴之属祀灶神,曰“送灶”;鸡陈而不杀,至除夕始荐郭,曰“接灶”(嘉庆《宁夏府志》)。 甘肃庆阳镇原:二十三日,封豚豕“祀灶”,贫者用鸡。至夕,陈饧糖、草豆之属,名曰“送神归天”(民国《重修镇原县志》)。 对于用什么颜色有公鸡,也有讲究的,有的用红公鸡,有的用白天鸡。 陕西醴泉:二十三日祀灶,糖谓“灶糖”,饼谓“灶饼”,俱陈灶前,或杀一雄鸡色红者,谓神所嗜也。祀毕,以纸印灶神马图梦之,谓之“送灶”(民国《续修醴泉县志稿》)。 河南辉县:二十三日祭灶神,供以白雄鸡、饴糖。(1959年《辉县志》) 湖南龙山:二十四日曰“小年”,亦曰“小除日”。“祀灶神”,扫除庭宇,杀猪鸡祀先祖,曰“祭小年”(光绪《龙山县志》)。 有的地方不少豆腐。 江西袁州: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,扫屋尘,用米实、饴糖、豆腐“祭灶”,俗云糖粘神口,虑其奏人过失(乾隆《袁州府志》)。 湖北汉口:二十四日为“小除”,俗云“过小年”,洁除诸屋。“祀灶神”,俗云送灶神上天,用果糍、豆腐,以糖为饼,或云食糖则口甜夕或云粘住灶神嘴,勿令说人间是非,皆足以资笑柄。(民国《汉口小志》) 除了给灶神行贿,灶神的坐骑也不能亏待的,不能灶神上西天时,见玉皇大帝时,如果迟到了,也会怪罪主人的—— 《日下旧闻考》:以槽草秣灶君马。 河南尉氏:二十三日“祀灶”,设饴糖、祭品于旁,具豆草饲灶神所乘马。二十四日为舍宇。(光绪《尉氏县志》) 河北万全:又备草料、凉水,意在秣灶君骑马。(民国《万全县志》)。 湖北长阳:二十四日,用饴糖成个,曰“灶糖”,盛以盘,杂粮、茶叶另一盘,为“马料”。将锅灶打扫洁净,排列各盘锅中,以杯盛油。彻夜长燃,烧香纸、鞭爆“祭灶神”,谓之“过小年”(同治《长阳县志》)。

祭灶是小年吗

祭灶是小年,腊月二十四为“祭灶”的日子。祭灶,祭灶,祭的正是“灶王爷”。他还有一个更加亲切的名字,叫“灶公”。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天,灶公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平日里的善恶疾苦,请示赏罚。所以,祭灶要甜了“灶王爷”的嘴,多美言,少说赖,五谷杂粮全带来。“灶者,生养之本。”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炉灶,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使用火来烹制享用食物。要知道,食物可是安身之本,就像《食治》中所写的那样:“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存生”。所以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,祭祀灶神自然隆重。至于灶神究竟是何方神明,也是众说纷纭:黄帝,炎帝,祝融,苏吉利,张子郭,从神到人,各种版本都有。总之,灶神乃是一家之主,不仅能驱邪避恶,护佑家人安全,还能赐福。前提是他受到了虔敬的祭拜,就像阴子方那样。

在线咨询
电话咨询